費城巴恩斯基金會新館 |
巴恩斯對於個人收藏的展示,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同於一般以作品類型、年代,或藝術家為分類的展示方式,他將作品以一組一組的「整體」(ensemble)來展出,每間展廳都是一組「整體」,包含了各個時期的藝術家,甚至是不同文化的藏品。巴恩斯沒有解釋過每組「整體」是否有任何主題或分類方式,不過,他顯然相當重視這樣的規劃。巴恩斯基金會成立之時,契約上有一項條件寫著:「所有的繪畫都要保留在捐獻者及其妻去世之時它們的所在位置。」想當然,這樣的一項條件也成為搬遷藏品的主要爭議來源。
董事會之所以提出搬遷計畫,是希望能接觸到更廣大的群眾,一方面達到巴恩斯當初設立基金會的教育使命,另一方面也期望帶來更多的收入。消息傳出之後,許多反對的聲音認為將藏品搬出原本的建築,會有損其神聖性,然而,基金會也收到大筆的建館基金,顯示一定比例的支持群眾。
市中心的新館秉持著「庭園中的展廳,展廳中的庭園」的設計理念,在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上闢出一塊寧靜的空間。線條簡單、典雅的大理石建築前,立著艾茲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 1923-)的珍珠面噴沙不鏽鋼作品〈巴恩斯圖騰〉。為了讓新館延續舊有的傳統,巴恩斯基金會決定將巴恩斯策畫的展示「整體」原封不動地搬到新館。因此,收藏展廳完全重現了舊館的樣貌,廿四個展間的面積、窗戶的位置、牆壁的顏色、木質的邊框、作品的擺放,甚至每件作品之間或與門框之間的間距,都嚴格依循著舊館的規模,一吋都沒有改變。唯一的不同,便是高度的增加,二樓展間並做了讓自然光透入的設計,讓觀展空間更為舒適。除此之外,新館內也設有特展展廳、圖書館、簡報室、商店、咖啡廳、露天中庭等空間,成功地融合傳統與創新。
巴恩斯基金會的新館開幕後,得到了許多正面的回應。基金會期待在開幕的一年內,能夠吸引廿五萬人次的觀眾,而這座嶄新的建築及內部豐富的收藏,想必也不會讓觀眾失望。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46期2012年7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