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14

罕尼亞 ──歷史與現代交織出的美麗城鎮

二戰時期遭受轟炸的牆面遺跡與現代建築共存
以觀光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克里特島,幾乎所有的城鎮都有許多以觀光客為取向的景點、商店及海灘。又由於較大的城鎮皆靠海,所以在歷史上都是重要的港口。因此,這些城鎮的沿海景觀乍看之下有不少共同點:舊港口邊的威尼斯堡壘、海堤底端的燈塔、停靠在港口的一艘艘船艇,以及沿著海岸一排的餐廳及紀念品店。希臘人晚餐吃得晚,大約八點才開始,又或許下午的太陽總是太烈,所以直到天色變暗後,餐廳才開始熱鬧,倒映於沿岸海水上的點點燈火,也成了愛琴海海岸城鎮的典型景致。然而,在共同點之外,每個城鎮也各有特色,傳達出不同的風味。

若要說道我最喜歡的克里特島城市,那就非罕尼亞(Chania)莫屬了。位於克里特島西北邊的罕尼亞,是島上繼首府之後的第二大城。這個區域自新石器時期便有人類居住,而歷史上的政權更替,也數度改變了市景及人口結構。如今,整個城市大致分為兩個區域——靠近舊港口周圍的區域稱為舊城區,16世紀以來,這個區域曾圍著威尼斯城牆,但現在僅存留一部分的城牆;以舊城區為扇形中心向外擴張的是新城區,面積大得多,也是目前人口居住及工作的主要區域。

為什麼最喜歡罕尼亞?我想原因不只一個。帶有天然的地理優勢,罕尼亞的港灣開口朝西,每當夕陽西下,整個海灣便籠罩著一片金橙色,襯著建築及船桅的深色剪影輪廓,實在美不勝收。其次,罕尼亞的市景別具風味,舊城區雖在二戰時慘遭轟炸,卻仍擁有號稱是克里特島上最美的都市景觀。新城區的建築年齡相對較淺,卻也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雖然是旅遊度假聖地,少不了迎合觀光客的商店,但是不知怎麼的,也帶有濃濃的文化味。與島上其他的城鎮比較起來,罕尼亞更有自己的生命,不像是單為觀光客而存在發展的城市。然而,喜歡罕尼亞的最重要原因,該是此處所傳遞的「新舊相融」之感了。初次遊逛罕尼亞,便被這項特質深深吸引,覺得這般景觀真是充滿了魅力。

或許你要說,愛琴海區域的許多城市都可同時看到新舊建築。以雅典為例,著名的衛城(帕德嫩神殿所在處)就位於市區內的一個小山丘上,又如人潮擁擠的蒙納斯提拉奇區,在充滿一排排餐廳商店的夾窄弄巷間,一個轉彎,羅馬帝國時代的大型建築遺跡哈德良圖書館就出現在眼前。然而,所謂罕尼亞的「新舊相融」,並不單指其同時擁有新舊城區,也不單指古老建築與現代建築比鄰。這些都存在罕尼亞,不過,更特別的是新舊樣貌同時呈現在一座建築或一面牆上。

面海處,有一大片殘破的磚牆,是二戰時期的遺跡。1941年5月,德軍開始轟炸克里特島西部,而罕尼亞的舊城區便受到極大的衝擊,不管是一般房舍、市政建築或紀念碑,都遭毀壞。由舊照片看來,這片磚牆原本屬於一座三層樓的建築,於二戰中被毀後,僅留下這片牆做為紀念。有趣的,是戰前的建築原本就依附著一座拜占庭時期牆面而築,而現今看到的景象,則是更近代的建築依附著這片磚牆而築。

再舉一個例子,罕尼亞區域的青銅時期遺址奇多尼亞(Kydonia)長久以來都是一個謎,考古學家以往只能靠著少許的文獻記載推測這個西元前18至16世紀邁諾安大城的地點,直到1965年終於發現考古證據,證明奇多尼亞在舊城區的確切地點。然而,挖掘工作只能在一個極小的區域進行。為什麼?因為這個遺址(也不知道究竟面積有多大)幾乎都在現代房舍及水泥柏油路底下。由於威尼斯時期的建築就整個覆蓋在先前的建築上,又沒有留下什麼紀錄,因此城市建築也就順著時代發展。如今走在路上,我竟然透過窗戶窺進一戶現代房舍的地下室,裡頭就是一小塊挖掘出的古城遺跡!

由於這些大小地點,讓遊逛罕尼亞變得更加有趣,似乎隨時都能有新的發現,也更讓人沉浸在歷史的想像中。


(原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64期2014年1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