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頓.霍勒的〈巨型精神病水箱〉 |
比利時藝術家卡斯頓.霍勒(Carsten Höller, 1961-)擁有昆蟲學博士學位。1990年代初,他開始藝術創作,進而逐漸離開原本的專業,走向全時間創作的路線。不過,由於本身的科學背景,他的創作常像做實驗一般,展場也像大型實驗室,透過一定的控制元素探索人類感官經驗的極限。本次紐約新美術館的特展「卡斯頓.霍勒:經驗」,涵蓋了霍勒過去十八年的作品,挑戰觀眾對於自身及周圍環境的既有認知與了解。
●刺激新的感官體驗
若要充分體驗「卡斯頓.霍勒:經驗」,觀眾必須登記借用折光眼鏡,並簽署一份切結書,表明自願與作品互動,且結果自行負責。戴上折光眼鏡後,眼前的世界瞬間上下左右顛倒,使得觀眾每走一步都需要極大的勇氣。位於一樓的〈巨型三倍蘑菇〉(2010)在折光眼鏡的輔助下,成為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蘑菇叢林,蘑菇鮮豔的色彩及變異的形狀,增添了整個經驗的迷幻效果。
位於三個樓層展場中央的〈無題(溜滑梯)〉(2011),將不同樓層的展覽空間串連在一起。這座102呎長的管狀旋轉溜滑梯,從美術館四樓展場為起點,穿過兩層地板,一路連到二樓展場。由於溜滑梯的材質為金屬及透明塑膠,因此在參與者感受快速穿越樓層的同時,旁觀者也可看到他們呼嘯而過的身影,或甚至瞥見他們的表情。對於這件作品,霍勒表示:「溜滑梯是一件很怪異的東西。它是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很有效率的方式,但它也是幾乎沒有控制的墜落。溜滑梯帶有一種特殊的瘋狂。」這種瘋狂,正是霍勒欲從作品中引發的狀態:無論科學如何進步,人類對於世界的了解仍相對微小,因此自己的感官並不值得信任,唯有在丟去既定經驗的束縛的情況下,才能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相對於溜滑梯的速度,位於四樓的另一件作品〈鏡面旋轉鞦韆〉(2005)則提供了極度緩慢的移動經驗。不同於一般遊樂場的旋轉鞦韆,此處的鞦韆以幾乎察覺不到的速度旋轉著,而布滿表面的鏡子則反映著周圍環境。坐在上面,耳邊傳來另一件作品〈唱歌的金絲雀活動雕塑〉的鳥鳴聲,似乎可漸漸進入一種冥想狀態。
位於三樓的〈巨型精神病水箱〉(1999),同樣帶給觀眾片刻寧靜冥想的空間。觀眾可以進入半透明的塑料箱形構造中,脫去身上的衣物,躺在如同死海一般密度極高的液體中。作品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體會一種脫離身體、感官被剝奪的經驗。由於液體中的鹽分甚高,躺在水中不久後,皮膚便會漸漸發熱,甚至要脫皮似的,因此數分鐘後,原本放鬆的身體即會感到不適。這件作品的原意,是要讓多人同時在水中漂浮,不過展覽開幕幾天之後,紐約的衛生單位基於公共衛生的理由禁止這樣的做法,美術館也因此將規則更改為一次只能一人進入體驗。
走入二樓展場,觀眾的視覺立刻被不停閃爍的強烈燈光影響。〈雙燈角落〉(2011)是布滿牆面的霓虹燈管,在連續強烈閃爍的同時,給予觀眾一種周圍空間正在不停改變的假象,同時卻也造成一種不適感。散布在地上的多件動物雕塑,有著鮮豔的顏色,這組「動物群組」(2011)為整個空間增添了超現實的氛圍。除了上述的大型裝置作品之外,展覽中也有許多小型作品,都讓觀眾能在互動的過程中,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或體驗世界,顛覆原本對於時間、空間的認知。
●關係美學的極至
霍勒常被歸類為「關係美學」的藝術家,也就是將美術館轉變為一個歡慶的、集合的,並且大家參與的空間。而特展「卡斯頓.霍勒:經驗」中,這樣的定義似乎被推向極至,在這個強調美術館與觀眾互動的時代,將「互動」的概念帶到一個不同的層次。事實上,參與展覽的觀眾已不僅僅是與作品互動,而更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實驗的一部分。不過,這樣的形式是否算是藝術,又是否被常參觀美術館的觀眾接受,仍然受到質疑與討論。「卡斯頓.霍勒:經驗」展至1月15日。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40期2012年1月號)
感謝分享,看了讓我好想去紐約:)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