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1

窗戶內外的世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有景觀的房間:19世紀之窗景」

羅比(Martinus Rørbye) 藝術家的窗外景觀 1825 油彩畫布 38×30cm 哥本哈根國家美術館藏  
1805年至1806年,德國畫家菲特烈(Caspar David Friedrich)畫了兩件從自己位於德勒斯登的工作室窗戶向外遙望易北河的石墨素描作品,他的畫面處理方式,讓「窗戶」此一主題成為連結近物及遠景的媒介,同時也傳遞了一種遙不可及的美感,呼應了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諾伐里斯(Novalis)所寫的:「所有事物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都成為詩歌:遙遠的山脈、遙遠的人們、遙遠的事件:全都變得浪漫。」當時其他的畫家也紛紛被窗戶的象徵意象吸引,窗戶因此成為19世紀初歐洲北方浪漫主義的盛行主題。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自4月初至7月4日推出特展「有景觀的房間:19世紀之窗景」,從菲特烈到1840年代晚期的門采爾(Adolph Menzel),共展出約四十位德國、丹麥、法國及俄羅斯畫家的作品,包括卅一件油畫及廿五件紙上作品。為了這個展覽,策展人芮瓦德(Sabine Rewald)跑遍歐美多個美術館商借作品,她稱自己商借作品的過程為「請求之旅」,可見集合這些作品的困難度,她表示聖彼得堡也有數件符合展覽主題的作品,可惜俄羅斯的政策使作品無法出借。

●具有窗戶的空間
展覽分為四個展廳。首先於「有人物的房間」呈現的作品,大部分創作於德勒斯登及哥本哈根,它們反映了拿破崙戰爭期間人們簡樸的生活。此時也正是丹麥繪畫的黃金時期,畫家們特別頌揚家庭生活及家人團聚。雖然德國和丹麥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在展出的作品中卻看不到沉重或陰鬱,畫家們似乎以田園詩般的平靜來對抗外在世界的混亂。這些畫作呈現了19世紀的屋內裝潢及擺設,也描繪了一般人民的日常活動,然而窗戶的存在,使得光線成為真正的主角,與室內的幽暗比較起來,窗外的明亮似乎帶著浪漫的希望。展廳正中央展示著菲特烈著名的〈窗邊的女人〉,她望向窗外的背影,散發著浪漫主義的遙想美感。與這件作品比較起來,人物在其他許多的作品中僅佔有畫面的一小部分,而敞開的窗戶則提供了表現另一種空間的可能,如丹麥畫家巴倫曾(Emilius Bærentzen)的〈家庭圈〉及法國畫家德羅林(Martin Drolling)的〈有聖厄斯塔斯景觀的室內〉,都透過窗戶呈現與室內完全不同的建築景致。

顧名思義,接下來的展廳「藝術家工作室」呈現了畫家的工作空間。其實這樣的主題在17世紀荷蘭繪畫就已經非常普遍,不過,19世紀浪漫主義的這一波繪畫,表現出與之前十分不同的氛圍,而關鍵元素之一就是窗戶。在17世紀的繪畫中,窗戶常縮在畫面的一個角落,僅是提供光源的配件,並沒有景色的描繪。到了19世紀,無論畫面中是否有人物,窗戶的構圖多與畫布平行,並且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以法國畫家科尼埃(Léon Cogniet)的〈藝術家在他的羅馬梅迪奇別墅的房間〉為例,畫作中敞開的窗戶有如一塊小畫布,形成「畫中畫」的效果。有趣的是這個展區畫作也透露出當時畫家的作畫傳統,大部分作品中的窗戶下半部,大多都被一塊布或板子遮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畫家所受到的訓練是要控制光源,僅以上方照下來的光線作畫。畫家們也互相畫下在工作室作畫的情景,如德國畫家克爾斯汀(Georg Friedrich Kersting)就在〈菲特烈於他的工作室〉描繪了他所景仰的前輩。

第三個展廳展出的是素描等紙上作品,前述的兩件菲特烈作品便含括於此。不同於其他展廳色彩對比明顯的作品,此處的畫作呈現較為溫和的色調,窗外的景色也多為筆觸較輕的細緻線條。在德國畫家胡麥爾(Johann Erdmann Hummel)的〈起居室〉中,窗外的建築僅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構成。而法國畫家米謝隆(Achille-Etna Michallon)的〈羅馬聖蓋塔諾亭英格爾的工作室望向梅迪奇別墅及聖三堂的景觀〉則把窗戶拉近蓋滿大部分的畫面,呈現了幾個距離層次,包括室內窗台上的物件、近處的樹枝,以及遠處的樹木與建築。

最後一個展廳是「開啟的窗戶及空房間」,少了人物的點綴,畫面似乎顯得更為寧靜了。對於畫家來說,窗戶主題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視覺效果,風景放在窗框之內能夠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感覺,而窗戶的形狀呼應了畫布的形狀,「畫中畫」的效果又更加強烈。在這些作品中,有些畫家描繪了窗外的實景,如丹麥畫家羅比(Martinus Rørbye)於〈藝術家的窗外景觀〉中描繪了從工作室望向哥本哈根港口的景色;有些則創作了自己想像的風景,如挪威畫家達爾(Johan Christian Dahl)的〈皮爾尼茲宮一景〉,將遙遠的皮爾尼茲宮放在工作室的窗外。幾件門采爾的作品則展現了各種光線效果,包括不同時間及窗簾遮蓋度的明暗,他當時僅把它們當做實驗性作品,從未對外公開,而這批作品在他去世後才被發現。

●生活心境的寫照
窗戶提供畫家們想像的空間,無論是浪漫或寫實,這一類別的作品皆偏向景致的描繪,而不同於較早的敘事性繪畫。觀眾也可能注意到,展場中的作品尺寸都不甚大,芮瓦德解釋道:「這些作品並不是為了宮廷而畫的,而是畫家們自己收藏或是畫給其他住在空間較小的公寓的人們畫的,因此少有大尺寸作品。」或許正因為如此,畫作描繪的景象也更接近當時生活及心境的寫照。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32期2011年5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