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瓦納洛維奇 腹中之火 1987 錄像 |
●展現苦難的作品
〈腹中之火〉是美國藝術家大衛.瓦納羅維奇(David Wojnarowicz, 1954-1992)於1987年創作的錄像作品,以蒙太奇的方式呈現許多景象。片中大部分的戶外畫面皆拍攝於墨西哥,也有一些畫面拍攝於室內。全長約廿分鐘的無聲作品,實際上分為兩個版本,以同樣的名稱分別錄在兩捲膠盤上。第一個版本十三分鐘,以快速掃過一個墨西哥小鎮街頭的景象開始,並於其中穿插報紙犯罪頭條、一種傳統墨西哥圖卡遊戲的圖象、懸空的假眼球、帶著墨西哥帽跳舞的傀儡娃娃,以及一隻散落錢幣的手。接下來,鬥雞、鬥牛、摔角、馬戲團、街頭雜技、考古建築及雕刻的畫面不斷穿插重複,而影片結束於傀儡娃娃被開槍倒下。第二個版本七分鐘,以一個正在轉動的輪盤機器開始,接著而來的是街頭乞丐、殘疾人士、警察、乾屍等畫面穿插重複,最後傀儡娃娃再度出現,被火燒傷。除此之外,於室內拍攝的片段,包括銅板掉入一隻纏了繃帶的手、兩塊麵包以針線被縫在一起、藝術家本人的兩片嘴唇以同樣的方式被縫在一起、爬滿螞蟻的耶穌釘十字架像,以及一個男人自慰的影像等。在國家肖像藝廊的展覽中,策展人將作品節錄成大約四分鐘,並配上背景音樂呈現,其中包括瓦納羅維奇在1989年參加一場聲援愛滋病運動中公開演說的片段。
整體來說,〈腹中之火〉的兩個版本都傳達出人類過份兇殘的觀感,該作品可謂瓦納羅維奇創作生涯的轉捩點。當時,他的長期伴侶、攝影家彼得.胡賈(Peter Hujar)死於愛滋病,而兩年後,瓦納羅維奇也被診斷出愛滋病,此時已小有名氣的他,漸漸與藝術圈疏離,而開始投入愛滋病的相關活動。他十分氣憤政府對於此迅速擴展疾病的忽視態度,以及利用愛滋病來控訴同性戀者的政界力量。對瓦納羅維奇而言,這件作品表現的是人類的苦難,當他看到紐約街頭與日俱增的毒品上癮者與其後果,感到十分震驚,他說自己本身信仰羅馬天主教的背景教導他耶穌為了全世界的人受苦,並表示:「我想創作一個象徵,展現耶穌為了在街頭看到的眾多上癮者受苦,而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看到提供給這些患病者的治療相當有限。」
另外,在1989年的訪談之中,瓦納羅維奇曾提到影片中出現的動物和其隱含的象徵意義,他認為某些時候動物其實提供了不同於人類活動的觀看角度,例如在影片中出現的螞蟻就是一種隱喻,因為螞蟻的社會結構其實是能與人類的相互對照。
●層出不窮的爭議
事實上,〈腹中之火〉於1989年已引起一次風波。當年,一位保守派牧師抗議美國國藝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展出他稱為「反基督偏執」的藝術家塞拉諾(Andres Serrano)的作品,而之後又擴及到瓦納羅維奇等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該牧師將〈腹中之火〉的數個畫面印在小冊子上寄給每個國會議員、新聞媒體及全國的宗教領袖,稱這些畫面情色並褻瀆。瓦納羅維奇對於自己的作品被隨意截取解讀感到十分憤怒,因而告上法院並贏得官司。
廿多年後的這次風波,則是由美國的天主教聯盟及數位國會議員共同提出抗議。被特別指出的片段,是爬滿螞蟻的耶穌釘十字架像的畫面,他們稱此畫面褻瀆與不敬。12月1日,國家肖像藝廊將此作品取下,關於這個事件的話題也迅速延燒開來,拜網路之賜,〈腹中之火〉反而出現在許多網站上,而不少美術館及藝廊也紛紛展示此作品,以至於看過此作品的觀眾大大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1989年前後美國藝術界的紛擾還不僅於此,另一位藝術家梅波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攝影回顧展「勞勃.梅波碩普:完美時刻」也因為展出過於裸露的照片而被在華府接受美國國藝會補助的可可然藝廊(Corcoran Gallery of Art)拒絕展出,隨後該展於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巡迴時,策展人則因為民眾認為作品過於淫穢而被拘捕。梅波索普在展覽開始巡迴之後的四個月,同樣死於愛滋病。當時不少藝文人士和作品都遭受意識形態檢驗的爭議,被認為是「文化戰爭」的一章。
●廣泛的牽涉層面
同性戀議題在美國一直既公開又禁忌,它不單純是同志身分解放或遭受歧視的問題,而更牽扯到政治選票及宗教立場的大層面議題。政治與宗教的息息相關,讓政界人士常借宗教名義吸引群眾,引起本次風波的天主教聯盟,就被許多人認為是個政治團體多過宗教團體。而撤作品事件發生的前後,正是美國政府討論下個年度預算的時間,完全由國家經費經營的史密森機構所受的影響自然不在話下,雖然不能說下個年度史密森機構的預算遭大規模刪減是因為這個事件,但策展人之一的凱茲(Jonathan Katz)確信這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藝術圈內,也透露出一些問題。如前所述,在〈腹中之火〉被國家肖像藝廊撤下之後,許多美術館紛紛開始播放這件作品。然而,凱茲透露,這其中有些美術館事實上曾經在他提出展覽申請時回絕他,他因此抨擊存在於藝術圈的虛偽,也讚賞國家肖像藝廊當初展出「捉/藏」展的決定。
●藝術的查禁議題
由於〈腹中之火〉的撤展事件,藝術的查禁議題又再度被提起,尤其在現今資訊發達的時代,查禁的定義及意義似乎與之前又有所不同。而凱茲也表示,他目前正在策畫的展覽同樣也與性別議題相關,期望在不停的努力下,讓大眾重新思考既定的觀念及想法。
首先,在美國憲法中所保障的言論自由,以及其涵蓋藝術創作與發表的自由前提下,由政府所補助的美術館是否應該展出具有爭議性的作品?而政府單位又是否有權將其查禁?如此,藝文人士創作的自主權該如何被保障?所延伸的問題則是藝術的主題內容是否合宜又該由誰來決定?是藝術家、政府部門、民意代表,又或是其他人士?
也許如同瓦納羅維奇在當初〈腹中之火〉作品附註所留下的:「影片拍攝進行中」,這樣的爭議與辨證可能未完待續,依舊會不時地上演著。
附註:點此看〈腹中之火〉全作及於「捉/藏」特展的剪輯片段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31期2011年4月號,共同作者:Peter Wan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