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0

戰後義大利的藝術要角——費城美術館推出皮斯多列托個展

「米開朗基羅.皮斯多列托:從一到多,1956-1974」展場一景,此為鏡畫。

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皮斯多列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33-)是1950及1960年代義大利藝術發展的要角,他不僅是「貧窮藝術」(Arte Povera)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於近廿年來,在互動藝術上深深影響西方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他的創作風格及媒材廣泛,主題則多表達個人的內省,以及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結合。費城美術館與羅馬國立21世紀美術館合作,於11月初至明年1月16日推出展覽「米開朗基羅.皮斯多列托:從一到多,1956-1974」,將皮斯多列托的大約一百件作品,放在西歐於二世次界大戰之後文化轉變的文本中檢視,並建立他與1960年代之後的義大利及美國藝術的連結,包括普普藝術、低限主義、貧窮藝術及觀念藝術。

●父親的啟蒙
皮斯多列托自小即接觸藝術。他的父親在義大利北邊的比耶拉市從事藝術創作,於此結婚並生下皮斯多列托。一年後全家搬遷至杜林,父親於該處開了一間藝術品修復工作室以維持生計,但同時也繼續自己的繪畫創作,直到1943年工作室被炸彈炸毀,而搬到蘇薩直到戰爭結束。

在父親的薰陶下,皮斯多列托從小畫畫,十四歲開始在父親的工作室幫忙,他認為這個階段奠定了自己對於西方繪畫傳統的基礎,他說:「時時刻刻親手接觸大師傑作,是我認為一個人所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上百件各個時期的作品進到我們的工作室,有些損毀得很嚴重,需要仔細地研究,才能找到最好的修復方式。」十八歲,皮斯多列托進入義大利知名的阿曼多.特斯塔(Armando Testa)廣告公司。一年後,他自己創業,但並未間斷在父親的工作室幫忙,幾年下來,他持續兼做兩種不同的工作,而他認為自己日後的「鏡畫」便是奠基在此時的經驗。

●以自畫像出發
本次的展覽,以一系列自畫像為出發點。1950年代,皮斯多列托開始自畫像的創作,而1955年,他在杜林首度參展,展出的即是自畫像。1956年至1958年,他的自畫像尺幅愈來愈大,由半身到全身,由頭部佔較大比例到身體佔較大比例,人像的身形拉長,並漸漸朝向較為抽象的表現,而作品的背景,也佔去愈來愈大的空間。皮斯多列托一直在探索人像與其背景的彼此關係,他將背景抽空,以單色調填滿人像以外的空間,如此的表現方式,不僅使人像看起來更為孤獨,也讓觀者更容易將焦點放在人像上面 。

1960年,皮斯多列托的自畫像特徵已非常明顯:與真人等身、靜止,並不帶有任何表情,就好像普遍人類的存在一般。1961年的一件自畫像,成了他創作的轉捩點之一。當時他在黑的背景色上塗了一層厚厚的亮光漆,而當他靠近畫布要畫上自己的臉時,發現自己的影像反射在畫布上,因此他根本不需要使用鏡子,只要畫下畫布反射的影像就好。這樣的創作過程中,形成「觀看」與「被觀看」的互動關係,最終也引致他的「鏡畫」作品創作。

●與環境互動的鏡畫
所謂「鏡畫」,是以磨亮的不鏽鋼板為背景的作品。經過許多的實驗與嘗試後,這些於1962年達到純熟的作品,讓皮斯多列托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他將照片放大為等身大小,然後把照片影像以畫筆描繪至衛生紙上,再貼上不鏽鋼板,而1971年之後,絹板印刷則取代了描繪於衛生紙的影像。這樣的創作媒材,成功地將作品與周遭環境結合,並由於觀看作品之時,觀者自己的影像也反射在其中,因此作品也與觀者進行直接的互動。而創作主題,則涵蓋早期的自畫像與生活周遭的人,以及之後反映義大利1970年代政治社會變遷的人物。

●自發與偶然
展覽的中央展廳,展出了一系列皮斯多列托於1965年末至1966年初創作的雕塑作品「減物」。雖稱之為「系列」,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兩件作品是類似的,有木製桌椅、以厚紙板為媒材的花朵、水銀燈、傑斯帕.瓊斯畫像、水泥柱……等,差別大到像是不同的藝術家的創作。可以說,這些作品的共同點,就是其自發性與偶然性。最早於1966年在皮斯多列托杜林的工作室展出之時,並未獲得藝評家的青睞,甚至拉下了他因鏡畫所建立起的聲譽。然而放在那個時代來看,這些作品打破了藝術家必須要有獨特一貫風格或所謂「註冊商標」的普遍認知。藉由「減物」的創作,皮斯多列托質疑低限主義所強調的重複性,而由工藝、建築、設計、大眾文化等方面取得靈感,也展現出他對於各個主題及媒材的熟悉及興趣。

●貧窮藝術的先驅
「減物」系列,也影響了緊接著來到的「貧窮藝術」運動。「貧窮藝術」一詞,是由義大利策展人吉爾馬諾.切藍特(Germano Celant)所定下的,其強調革命性藝術,並脫離傳統、結構性權利及市場的觀念,打破藝術與日常生活用品的界線,而作品的表現,則多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取得的破爛無用物品。切藍特與皮斯多列托在「減物」展覽中首次見面,即推崇他為貧窮藝術的催生者。皮斯多列托於作品〈抹布維納斯〉(1967)所使用的材料,便是他用來清潔鏡畫及用於其他行為作品的抹布。

●行走雕塑與市民互動
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一直是皮斯多列托所致力的方向。他於1967年進行〈行走雕塑〉的行動,在杜林的街頭滾著一顆由報紙所做的巨大的球體。而本次於費城美術館的展覽,特別重現此一創作,展覽開幕的週六下午,皮斯多列托、美術館館長與參與的民眾推著一顆複製當年作品的球體,由美術館出發,在費城市區繞了一圈,再回到美術館。整個過程中,孩童的笑聲不斷,也引來路上民眾的目光。對於一座獨立於多層階梯之上、甚至令有些人覺得高不可攀的美術館來說,或許也是走入民眾的好方法。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27期2010年12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