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2012

半個世紀的沃荷式普普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關於沃荷」大展

「關於沃荷」大展結尾展廳
安迪.沃荷,這個在現代藝術一再被提起的名字,或許已經失去新鮮感,或許聽到的時候心裡不禁滴咕「又是沃荷」,但是正因為如此,顯示出安迪.沃荷在過去半個世紀藝術史上的重要性。

1962年,洛杉磯的Ferus Gallery推出沃荷的首次個展;同年年底,沃荷又在紐約的Stable Gallery推出首次美東個展。在紐約的這場展覽,展出作品包括絹印版畫〈瑪莉蓮夢露〉、康寶濃湯罐、可口可樂瓶等作品,不僅打開了沃荷的知名度,也將他與普普藝術畫上等號。五十年後的今天,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推出特展「關於沃荷:六十位藝術家,五十個年頭」,以大約四十五件沃荷的作品為主軸,搭配其他藝術家的一百件作品,呈現沃荷在這幾十年間的影響力。整個展覽分為五個主題展區,從不同的面向檢視現當代藝術家如何回應沃荷的作品。

●平庸與災難
走進「每日新聞:從平庸到災難」主題展區,首先看到的是數件黑白作品,它們大多為廣告、報紙、雜誌等圖象的挪用。正前方牆面上,沃荷的〈前後1〉挪用的是1961年雜誌上的一則整形廣告。他將廣告放大投影在畫布上,然後在畫布上描繪這則廣告,這樣的技法可謂後來絹印版畫作品的前身。環繞著沃荷作品展出的,有另外七位藝術家的作品。波爾克(Sigmar Polke)的〈巴伐利亞〉同樣將影像投影於畫布上,描繪出輪廓後,再以黑點填入畫布。如此的「點畫」系列是波爾克於1960年代的代表作品,它就有如報章雜誌的印刷影像,但黑點的效果又讓畫面難以輕易解讀。展廳的一個角落,堆疊著看起來像是要被回收的三綑報紙,這事實上是戈柏(Robert Gober)自己蒐集多年來的新聞後,重新編排的印刷品,有些地方也加入他自己下的標題及照片,將不管是嚴肅或是愚蠢的消息,整理為有趣又有連貫性的故事。

進入下一個展廳,熟悉的康寶濃湯罐、可口可樂瓶、Brillo肥皂箱等作品映入眼簾。這些在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物品,被強調甚至放大,重新定義了藝術的本質,不僅在當時引起極大的注意,也對後來的藝術創作帶來深深的影響。與這些作品共同展出的,有赫斯特的裝滿空藥盒的藥櫃、戈柏的〈貓砂〉、哈克(Hans Haacke)的巨大香菸盒、諾蘭(Cady Noland)的裝著機油罐的金屬籃等作品。

在運用新聞及消費文化的過程中,沃荷漸漸對於它們的黑暗面感到興趣,作品〈橘色災難5〉與〈救護車災難〉就是運用災難新聞圖片創作的作品,讓人聯想到暴力與死亡。1980年代,愛滋病的議題同樣引起藝術家們探討生命的脆弱與痛苦,貢札勒斯—托瑞斯(Félix González-Torres)標誌性的糖果作品佔據著展廳的一個角落,175磅的糖果就象徵著他得愛滋病的情人,而在觀眾取食糖果與館方補充糖果時,也參與了他的衰弱與復生。

●攝影與肖像
接下來的展廳,掛著瑪莉蓮夢露、賈姬、伊莉莎白泰勒、貓王等人的肖像,都是沃荷最知名的作品。1960年代,沃荷為肖像帶來新意。1970年代,他自視為「宮廷畫家」,不過他的繪畫對象都是社會名流、搖滾明星、收藏家、藝術家等。沃荷並說:「缺點總是要省略,它們不是你在一幅好的肖像裡想要的。」他的肖像作品總是以照片或影片為基礎,而這樣的作法也影響了接下來的許多藝術家。

「肖像:名流與權力」主題展區中,沃荷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穿插展出。其中包括孔斯的〈麥克.傑克森與泡泡〉、基斯.哈林的〈貓王〉、凱茲(Alex Katz)的〈泰德.貝利根〉、查克.克羅斯的〈菲爾〉、傑哈.利希特〈艾微琳〉、辛蒂.雪曼的「電影靜照」、梅波索普的〈艾利.布拉德〉、卡特蘭的〈史提芬妮〉,以及其他的許多作品,無論是名人、朋友,或藝術家本人,都透過肖像帶來並傳達了權力與名聲。

●同志與身分
沃荷認為:「在螢幕上及書頁間的性,比在床單間更令人興奮。」這樣的想法,很自然擴展為他許多的繪畫、版畫及影片。而他對於酷兒的直接描繪,也讓這個族群漸漸浮出社會,間接影響了同志的人權運動。在「酷兒研究:身分轉變」主題展區的最前方,掛著沃荷的〈自畫像〉,他將自己的臉部隱藏在迷彩紋路下,他直視著觀眾,帶來一種鬼魅般的氛圍。

同一展區中,霍克尼的〈將要淋浴的男孩〉、戈柏的〈無題〉,以及梅波索普的〈比爾.裘利斯〉,都很直接地描繪了男性的裸體。馬可斯(Mr. Christopher Makos)的〈沃荷小姐〉、胡賈(Peter Hujar)的〈依索.艾薛伯格扮成米底亞〉、亞維東的〈約翰.馬丁〉,以及林資(Kalup Linzy)的錄像,皆呈現了穿著中性服裝或女裝的男性。吉勃與喬治的〈酷兒〉則並行呈現了倫敦髒亂區域的街景、塗鴉,以及他們自己的身體。從一個角度來說,人們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性別身分的概念,成了酷兒藝術發展的原則。

●挪用與商業
雖然沃荷不是唯一挪用既有影像創作的藝術家,然而他充滿新意與直接的使用方式,使他從其他藝術家之中突顯出來。「消費影像:挪用、提取與系列」主題展區的一開始,沃荷的〈蒙娜麗莎〉就好像從拍攝快照或大頭貼的機器中印出來的影像,〈瑪莉蓮夢露之唇〉則結合了挪用、重複與抽象。辛蒂.雪曼、約翰.伯德薩利(John Baldessari)、理查.普林斯等藝術家,都受到這樣的概念影響。

把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拉得那麼近的沃荷,把創作擴展到商業領域也不令人意外。在「沒有邊界:生意、合作與場面」主題展區中,沃荷的幾件〈花朵〉及〈金錢符號〉掛在牆面上。沃荷很喜歡美金鈔票,他說:「美國的錢幣設計得很好,那是我最喜歡的鈔票。」又說:「在生意上處理得好,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這樣的說法,很容易就令人想到村上隆的創作哲學,他標誌性的〈Kaikai Kiki〉與小花〈宇宙〉布滿了展廳牆面。

「關於沃荷」大展的最後一個展間,牆面貼滿了沃荷的壁紙〈牛〉,頂上漂浮著一朵朵的〈銀色雲朵〉,音響則輕輕地放著樂團「地下絲絨」的音樂。在看了這麼多關於俗事、災難、商業、身分等帶有黑暗與沉重議題的藝術創作後,這最後一個展間很神奇地讓人的心情輕鬆了起來,好像進入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卡通世界。到頭來,安迪.沃荷的藝術還是帶著童趣與詼諧。


(原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49期2012年10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