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12

一沙見世界,一花窺天堂——費城美術館推出特展「梵谷聚焦」

梵谷 矮樹叢中的兩人 1890 油彩畫布 49.5×99.7cm 辛辛那提美術館藏
1886年,梵谷從比利時安特衛普搬到巴黎,在那裡首次接觸到印象派,這些繪畫大膽的顏色及筆觸,與當時荷蘭及比利時繪畫的陰暗色調及嚴肅主題大相逕庭,讓梵谷深深感到驚奇,並決定擁抱這股新的潮流。接下來的四年間,直到1890年他結束自己生命之時,梵谷先後居住於巴黎、亞爾、聖雷米及奧維,他投身大自然之中,以實驗性的方式描繪靜物、花草及風景。屏棄傳統畫法的梵谷,創造了前所未見的繪畫視覺效果,為現代繪畫史帶來巨大的影響。

本次特展「梵谷聚焦」便呈現了梵谷生命最後四年的作品,由費城美術館及加拿大國家藝廊共同策畫,從歐、美、日本等地集合了超過七十件作品,其中包括四十六件梵谷的繪畫,以及同時代的攝影、素描與日本木刻版畫,與梵谷的作品做對照。

●線條與顏色的力量
走入展場,著名的〈向日葵〉(1888-9)立即映入眼簾,鮮豔的色調及粗厚的筆觸展現了梵谷的獨特風格。在巴黎的期間,梵谷畫了多幅靜物畫,其中以瓶花及老舊的靴子為最常出現的主題。在另一幅〈向日葵〉(1887)中,兩朵襯著藍色背景的向日葵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被拉到極靠近的觀看距離,花朵的細節一覽無遺。〈花瓶中的矢車菊及罌粟花〉(1887)同樣以藍色為背景,強烈對比著紅、白兩色的花朵,是梵谷探索顏色的極佳代表,也增添了畫面的繁茂及豐富。

除了室內靜物,梵谷更把興趣轉向室外景致,尤其是身邊的植物。他近距離觀看描繪腳邊的花草,使這些微小的主題展現出強盛的生命力。〈雛菊〉(1889)以黃色及綠色為主調,黃色的雛菊從一叢叢的綠草中生長出來,畫面中多層次的綠色及清晰的筆觸,呈現了梵谷對於描繪細節的著迷。同樣對於草地的描繪也出現在〈長草與蝴蝶〉(1889)及〈草地與蝴蝶〉(1887或1889)中,這兩幅畫作幾乎全部以長短不一的線條及點狀完成,根根分明的綠草成為主角,而蝴蝶及花朵成為點綴。在〈鳶尾花〉(1889)之中,以相同畫法表現的草叢及雛菊布滿畫面,襯托出主角鳶尾花,梵谷以俯瞰的角度描繪花朵,而傾斜的背景造成畫面空間拉近的效果。

大範圍的風景也是梵谷的作畫題材之一,即使如此,他仍未忽略近景部分的細節。在一系列的麥田作品中,梵谷把天際線拉到畫面上方接近頂端之處,使天空只佔據整體的一小部分;畫面中間,他以較為簡單的線條及點狀描繪遠景的部分;而畫面下方近景的部分,則仍舊有著仔細的描繪,如〈麥田〉(1888)這件作品中束起來的麥梱似乎就在眼前,而整個壓扁的空間也正是梵谷處理聚焦近物的方式。梵谷並未使用單一的比例及視點,不同距離的風景也從不同的觀看角度描繪,讓畫面中的遠近元素呈現怪異的對比,卻也帶出他獨特的風格。

另一個梵谷喜歡的主題便是森林,特別是樹幹及地面的矮樹叢。他通常聚焦於一小塊地面的矮樹叢,而樹幹則十分靠近畫面前方,甚至突兀地將畫面分割,或造成擋住視線的效果。這些作品傳遞一種擁擠的感覺,濃密的草木及被阻擋的陽光或許也反映了梵谷的內心世界。

除了梵谷的作品之外,當時的日本木雕版畫及歐洲攝影也在展示之列。自從19世紀中期日本開始與西方貿易,擁有「異國風情」日本藝術便在歐洲造成一股風潮。梵谷特別喜歡日本木雕風景畫,他與弟弟擁有了將近五百件收藏。這些作品對於梵谷的作品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例如拉高的天際線、傾斜的視角、強調大自然的微小元素等。同一時期,歐洲的藝術家也開始使用攝影做為工具,捕捉快速變換的光影。雖然梵谷始終對於攝影有些排斥,但是從展出的攝影作品中可看到相似的主題,都展現了對於
大自然微小細節的興趣。

●聚焦微小事物
梵谷曾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我總是禁不住出外凝視著一葉草、一枝松樹枝、一株麥穗,以平靜自己。」對他來說,「一葉草」成為簡單生活的代表,這也為他的繪畫生涯定調。在梵谷生命最後四年間的許多作品,就如同相機聚焦一樣,強調近距離觀看微小的事物,而他獨特的筆觸及用色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壓扁的空間的對比下,更加明顯。「梵谷聚焦」展至5月6日。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42期2012年3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