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0

穿梭於古希臘文物之間——雅典新衛城博物館


圖:帕德嫩展廳一景,包括內外兩圈的帶狀雕飾,以及東側的三角眉飾。

舉凡到雅典旅遊的人,幾乎沒有不參觀衛城的。雅典衛城,即是帕德嫩神殿的所在地,是希臘古典時期雅典市民向雅典娜女神獻上供物之處。其上的建築,是古典時期巔峰的代表作,即使到今天,仿希臘古典風格的建築仍處處可見。

然而,今日所見到的帕德嫩神殿,與當年輝煌的外觀已相去甚遠,原本塗於雕刻上的顏色已褪去不說,在其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神殿曾多次遭到有意或無意的破壞,直到19世紀初,英國的艾爾金爵士以拯救文物為由,有計畫地將圍繞在神殿上方的帶狀雕飾移下,並賣給大英博物館,「艾爾金大理石」的回歸與否也因此成為20世紀末起最熱門的議題之一。

1865年,希臘政府在衛城遺址旁邊設立了衛城博物館,保存於該區域挖掘出的文物。1886年的大規模衛城挖掘計畫開始後,舊館明顯無法容納如此大量的出土文物,經過數度的擴大及改建,設立新衛城博物館的想法在1976年開始,博物館於2007年建築完成,並於2009年6月盛大開幕。

●建構原貌的展覽方式
新衛城博物館位於衛城遺址的東南方,25000平方公尺的總面積,讓博物館從周圍較小的建築群中突顯而出。從外觀看來,博物館並不是一棟方正的建築,為了不同的展覽及建築需要,它的每層樓角度皆不相同。當初首度競圖結果出爐後,竟於博物館的預定地發現4世紀至7世紀的社區遺址,因此該次結果作廢,而2000年的再次競圖,由瑞士建築師伯納.屈米(Bernard Tschumi)與希臘建築師麥克.弗提阿底斯(Michael Photiadis)的合作案獲得首獎。由於博物館本身立基於古代遺址之上,為了不破壞這個遺址,博物館的地面樓層順著遺址的結構,以圓柱架空其上,而館前廣場及地面樓層,也特別於多處使用玻璃地板,讓觀眾可以看到這個保存相當完整的遺址。

根據出土證據顯示,衛城及其周圍自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幾千年下來,漸漸成為宗教及文化的中心,到了西元前5世紀的古典時期成為黃金時代,大部分現存的神殿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築的,除了帕德嫩神殿之外,周邊尚有許多大小神殿林立。為了盡可能呈現當初鼎盛的樣貌,新衛城博物館做了各種不同的設計。展區共分三層樓,觀眾順著既定路線,從實際考古遺址,到達挖掘出的文物展廳,再到達帕德嫩神殿展廳,最後繞到羅馬時期,形成一個完整的迴圈。通過大廳,進入地面樓層展區,迎接觀眾的是一條寬敞的玻璃斜坡,斜坡下方可看見社區遺址,兩側則陳列了從衛城山坡上各神殿挖掘出的陶器。順著斜坡往上走,舊帕德嫩神殿(最早的位於衛城的雅典娜神殿)的三角眉飾陳列在頂端,而同一樓層,也展示了許多雕像,以及當時民眾奉獻的許願石柱,其上所雕刻的文字,更加清晰地展現當時民眾的生活及想法。除了文物之外,每個區域也都設置了等比例模型,將完整的建築及整個區域的分布清楚呈現在觀眾眼前。

新衛城博物館開幕之時,即以大量使用玻璃為建築媒材而受到關注。除了玻璃地板之外,三樓展區的四周皆為玻璃窗,觀眾可從不同的角度,望向包括衛城在內的古代遺跡,以及環繞在周圍的現代建築。這個樓層也稱為「帕德嫩展廳」,展廳中央播放著介紹帕德嫩神殿的影片,從最早的建築,到歷史上經歷的變化及破壞,再到今日的修復,都做了清楚的解釋。展廳外圍,則展示著位於帕德嫩神殿廊柱頂端的兩圈帶狀雕飾,陳列方式完全依照實際神殿的尺寸及排列,連展覽方位也完全相同(因此建築的三樓較下方樓層微微旋轉成與帕德嫩神殿同樣的方位),雕飾下方的標示則敘述著浮雕的故事。博物館藉著這樣的設計,盡可能將這個西元前5世紀的建築回復在觀眾眼前。當然,如前所述,這些浮雕有一部分目前不在希臘,而分散在世界幾個大博物館,因此,空缺的部分便以圖片代替,而取回所有的帶狀雕飾在此展出,自然是希臘文化政策的重點之一。

●保存實際文物之處
新衛城博物館的目標,在於統整目前散布在各個博物館的衛城文物,讓觀眾在此處可獲得對於衛城及其周圍遺跡的完整概念,以及從史前時期至晚古時期此處的人類活動。希臘政府目前正進行帕德嫩神殿的修復,遺失或毀壞的部分將由新的材料填補,而其上的雕刻也都將是原物的複製,因此,若想看到實際的文物,還是得到旁邊的新衛城博物館,衛城之旅也才算完整。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24期2010年9月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