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2

蛇女神——邁諾安信仰一瞥

現藏於克里特島希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館的〈蛇女神〉(左)與其隨從
除了浮雕壁畫〈百合王子〉以外,雕像〈蛇女神〉也是最著名的邁諾安形象之一。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在挖掘克諾索斯宮殿時,從神殿儲藏室發現了三件女人的雕像,他稱較高的一件為〈蛇女神〉,另外兩件則是女神的隨從。在同一個房間內,也發現了其他許多用來奉獻或許願的物件,包括陶器、小型人像、上色的貝殼等。

這三件雕像的材質是埃及彩陶,也稱為埃及釉面琉璃或費昂斯(faience)。製作埃及彩陶的原料中含有沙、銅等物質,在燒製的過程中將物件玻璃化,呈現明亮的藍綠色,有時則呈現不同層次的黃褐色,而外加的上色線條也增添成品的細節花樣。由於這項材質帶有重生的象徵,所以常被用來製作宗教物件或珠子。在古代文明世界中,這項源自古埃及的技術,除了在埃及本地被大量使用外,也出口到近東地區及地中海區域等地。

在埃文斯的修復下,將近35公分高的〈蛇女神〉頭上戴著高筒頭飾,上半身穿著緊身馬甲,馬甲的前方敞開,突顯出豐滿的乳房,下半身則穿著長裙及一件圍繞在外的短圍裙。她戴著項鍊及手鍊,從服裝的花樣看來,應該是穿著帶有刺繡的布料。三條蛇攀附在她的身上:一條蛇的頭部被握在女神的右手裡,沿著她的手臂繞到肩膀後方,再繞到前方沿著左手臂往下,尾巴握在女神的左手裡;另外兩條蛇彼此纏繞,其中一條的頭部在女神的腰部前方,沿著圍裙往上繞,尾巴掛在女神的右耳上;另一條的頭部則在頭飾的上方,身體沿著女神的頭部及上半身往下纏繞。至於兩位隨從,也穿著跟〈蛇女神〉相似的服裝。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位,雙臂舉高,兩隻手中各握著一條蛇。她的頭飾上站著一隻或許是獅子或花豹的貓科動物,裙子則是多層次的荷葉邊裝飾。

說實在的,當我第一次看到〈蛇女神〉的圖片時,心頭不由得一驚。雖然看多了藝術史上如古典希臘運動員或女神維納斯等的裸體雕塑或繪畫,但是如同〈蛇女神〉及她的隨從這般大辣辣坦著胸膛、直視前方的人物,在西方古文明藝術中,似乎還真不多見。由於邁諾安文明沒有留下關於他們信仰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考古證據推測〈蛇女神〉的真正身分及象徵。不過,若與其他的上古文明比較,很自然地,如此強調女性特徵的雕像應是帶有豐饒、多產的聯想。同時,因為蛇有在一生中多次脫皮的特性,所以在當地的傳統上,被視為新生的象徵。某次,我在克里特島附近的小外島撿到一條完整的蛇皮,當地人隨即告訴我那是好運的代表。可惜不知如何將脆弱的蛇皮裝在行李箱中帶回家,只好把這好運留在島上。

從目前挖掘出的壁畫或其他藝術形式的圖象看來,〈蛇女神〉的這身裝扮算是很典型的邁諾安女性服飾,尤其在宗教儀式或喪葬活動等場合之中。大部分的女性圖象,都穿著敞開的上衣與長及腳踝的裙子,而荷葉邊的長裙,似乎也透露了來自近東地區的影響。從現有的考證中,也得知女性在宗教的領域似乎比男性佔有更主要的地位。學者普遍更是相信,邁諾安人們所崇拜的是與自然、母性有極大關聯的女神,而〈蛇女神〉或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一如其他好些邁諾安藝術一般,〈蛇女神〉與其隨從的修復也是問題重重,其中兩手高舉兩條蛇的隨從,是問題比較大的一位。雖然在邁諾安藝術中,有不少貓科動物與女神共同呈現的圖象,但是我們尚未找到其他像這樣站在頭飾上的例子(這件雕像的頭飾與貓科動物是分開被挖掘出來的,由於它們有銜接的插孔,所以埃文斯認為原本是接在一起的)。有些學者提出,頭飾上的插孔原本應該插著羽飾,就像〈百合王子〉的頭飾一般。不過,羽毛會腐爛,因此也很難直接得證。無論如何,〈蛇女神〉就如同〈百合王子〉一般,以各種形式充滿了克里特島上的紀念品商店,成為現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邁諾安人物之一。


(原刊載於《藝術家》雜誌451期2012年12月號)